山东体育学院,始建于1958年,具有体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和体育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以体育学学科为主,体育相关学科为辅,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专业院校
山东体育学院1958年创建于济南,是山东省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普通高等体育院校。建校近60年来,学校植根齐鲁沃土,秉承体育精神,弘扬“坚卓竞远”的校训和“严勤创实”的校风,已发展成为拥有济南和日照两个校区,办学条件完备,师资水平较高,社会声誉优良的应用型专业体育院校。
济南校区(校本部)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济南,日照校区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日照。学校总占地2060亩,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现有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教育实践基地、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体育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2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特色专业、11门省级精品课程、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十三五”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立项、1个省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建设实验室等,各类仪器设备总值超亿元。馆藏纸质图书68.94万册,纸质期刊556种,电子图书103.8万册,电子数据库7个,是山东省最大的体育文献信息资料中心。
学校现设国家足球学院和国家篮球学院、竞技体育与体育教育学院、武术学院、运动与健康学院、体育传媒信息与技术学院、体育社会科学学院、体育艺术学院、研究生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9个学院,1个公共教学部和1所体育运动学校。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1万多人,其中本科生8500人、硕士研究生500人、中专生1500人、成人教育600人。 山东体育学院!tA;]4_p7P[
学校于1983年和2003年先后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为学士和硕士培养单位,2005年获全国首批体育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和体育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本科教育设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特殊教育、运动康复、应用心理学、英语、新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学、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休闲体育、健康服务与管理、舞蹈表演、表演、舞蹈编导等19个专业;研究生教育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康复学、运动人体科学与民族传统体育学等5个二级学科和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等3个体育专业硕士学位培养领域,涵盖教育学、文学、理学、艺术学、管理学等5大学科门类。2005年开始与武汉理工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近五年来,学校整体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学校现有教职工686人,专任教师452人,其中教授46人,副教授134人,高级教练27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2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3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161名。术科师资队伍中,健将级47人(含5名国际健将),一级31人,国际级裁判6人,国家级裁判23人,山东省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40余名国家级教练员为兼职教师,其中20人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学校注重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竞技水平。近5年来,先后获得国内外重大赛事金牌351枚。在第31届里约奥运会上,9名在校生、毕业生和知名校友参加排球、皮划艇、击剑、摔跤、体操、乒乓球六个大项的比赛,共取得3金2银2铜的优异成绩。其中,2013级竞技体育与体育教育学院学生杨方旭夺得女排金牌,2009级竞技体育与体育教育学院学生张梦雪夺得女子10米气手枪金牌,知名校友李晓霞获得乒乓球女子团体金牌等。在第30届伦敦奥运会上,学生周璐璐获得女子举重75公斤以上级金牌1枚、知名校友李晓霞获得乒乓球女子单打和女子团体金牌2枚、张成龙获得男子体操团体金牌1枚。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和研发服务平台建设,主动对接需求服务社会。近五年来,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70多项、厅局级课题90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90余篇。主办的《山东体育学院学报》和《山东体育科技》均为全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国家体育总局科学健身示范区(筹)、山东省科学健身指导中心、山东省互联网+体育科技协同创新孵化基地、山东省老年人运动与健康研究中心、山东省省直机关职工体质健康管理指导中心、山东省体育发展政策研究中心、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中心、山东省体育史志办公室、齐鲁体育文化遗产博物馆(齐鲁体育文化研究中心)、山东省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省校园足球发展研究中心暨训练总营等落户学校。
近六十年来,学校培养了3万多名优秀毕业生,其中包括马文辉、尹延芹、巩晓彬、安家杰等知名教练员,奚爱华、李晓霞、周璐璐、张成龙、张梦雪、杨方旭、孙一文等优秀运动员,原空军副司令员景学勤中将,于承惠、于海等著名武术表演艺术家,为国家体育事业振兴和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十三五”时期,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对接需求、协同创新、聚集特色”为发展理念,以与山东经济社会互动融合、与体育事业核心业务互动融合为主要路径,深化产学研政协同创新,持续推进特色一流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制度机制和资源配置保障,全面提升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力争建成国际知名、国内著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专业体育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