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在其2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反映出它具有宗教与政治的两种作用。自乾隆九年雍和宫改为寺院时起,雍和宫实质成为联系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权的纽带和桥梁。由于除西藏之外的活佛转世时的“金瓶掣签”仪式均在雍和宫举行,雍和宫实质又成为中央政府管理藏传佛教事务的中枢。新中国成立后,雍和宫在落实党的宗教政策,配合中央政府做好西藏各项工作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979年北京市政府办公会决定:雍和宫作为宗教场所对外开放。经过两年的修缮与筹备,1981年2月5日雍和宫正式对外开放。
首先,雍和宫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具有传播宗教文化,净化人们心灵,美化环境和对外进行友好交流等综合性社会功能,是国内外各界人士了解党和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窗口。
开放以来,雍和宫僧众按照藏传佛教仪轨晨钟暮鼓,诵经唪佛,恢复了每年全部法会活动。为满足法事活动人手的需要,20多年中雍和宫共招收学僧十多批,他们先进入佛学院学习三年佛教课程后,分配到各殿值守,接待四方信众。雍和宫恢复宗教活动的同时,遵照第十世班掸大师的生前教诲,把爱国爱教,施乐行善,作为佛教真谛发扬光大,把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广积功德,慈悲救世的人间佛教精神,贯彻在日常的行动中。因此,20多年中,僧众们积极支援抗洪救灾,个人捐款捐物达到数十万元。寺院支援贫困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捐办了数所希望学校。
其次,雍和宫是一座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具有宣传教育、科学研究、陈列展览、管理服务等多项功能。宗教是藏民族文化的核心,它将藏民族的历史、建筑、民族、艺术等融为一体,而且博大精深。开放以来,雍和宫利用馆藏文物先后举办了“藏传佛教艺术精品展”、“藏传佛教与雍和宫”、“乾隆皇帝与藏传佛教”、“清代西藏贡品礼品展”、“清帝御用珍品展”等展览。这些展览通过佛像、唐卡、法物、法器等展示出藏传佛教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风格。目前长期展示的“藏传佛教与雍和宫”展览,是为纪念雍和宫改作寺院250周年而举办的。整个展览分为5个单元,着重介绍了藏传佛教各派系创立的历史及其宗教领袖,展示了藏传佛教的主要特色,并在显赫位置突出了雍和宫珍藏的掣签金瓶。通过藏传佛教格鲁派两大活佛转世系统与中央政权的密切关系,说明西藏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历史关系。“乾隆皇帝与藏传佛教”展,则展示了从弘历(乾隆皇帝)诞生于雍和宫东书院开始,从小就受到藏传佛教熏陶。
雍和宫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一直作为国际交流和国际宗教交流的窗口。20世纪50年代以来,雍和宫配合国家的外交工作,接待了来自世界20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首脑、军界人士和宗教界友人等。1981年正式开放以后,外国游客更是与日俱增,2001年外国游客达到百万人次,突破了接待外国游客人次的历史记录。
这样众多的贵宾参观雍和宫,在全国各宗教活动场所是首屈一指的。同时,通过雍和宫这个开放窗口,客人们看到的是我国真实的宗教信仰状况和人权状况。
雍和宫改寺院的250年后,1995年被北京市文物局第一批正式登记注册为“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家此专业博物馆,雍和宫从此又多了“保存和传播人类进步文明”的职能与作用。
博物馆注册后,除保持各殿堂原有陈列形式外,着重举办了两个长期展览,即: “藏传佛教与雍和宫”和“乾隆皇帝与藏传佛教”。
雍和宫的馆藏文物主要分为各种质地的佛像、唐卡字画、法物法器、棉丝织品服装、明清瓷器、木器家俱、民族生活用品、珠宝宝器等几大类,藏品总数达数万套(件)。由于清时雍和宫有朝廷家庙性质,雍和宫藏品主要源于清宫廷赐予、蒙藏地区进京进贡以及清官造办处铸造的佛像、法器等。
对外开放的20年中,雍和宫对其所藏文物进行了较好的保护和管理。先后对明代青铜器“须弥山”,清代乾隆皇帝生母所绣唐卡“绿度母”,清乾隆皇帝的“洗三盆”以及活佛转世掣签所用的金奔巴瓶进行复制,换下真品进行妥善保护。1994年在雍和宫宫改寺250周年时,与中国藏学中心联合举办了学术研讨会,同时出版了学术论文集。2000年,雍和宫与当代中国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中国藏传佛教著名古寺——雍和宫(一)》VCD光盘。
之后,又合作出版了该光盘的续集。2001年雍和宫与北京华信中元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三维图像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Intemet技术、虚拟现实等技术将雍和宫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在世人面前。VCD光盘的完成,标志着雍和宫经过古代、近代、现代进入了光盘时代,而随着“数字雍和宫”工程的完成,标志着这座古老的祖国文化遗产进入数字时代。